今天是:
组织机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君子之道:克己守正,修心立世
发布时间:2025/5/9 阅读:35541

杨建军

       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君子的品格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追寻道德与修养的至高境界。“君子色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风流而不下流,多情而不滥情”,短短数语,道尽了君子在情感与欲望面前的智慧与克制;“脱去皮囊,无非二百零六骨。穿上衣裳可有一万八千相”,则以辩证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表象;“观美人如白骨,使我无欲。观白骨如美人,使我无惧。无欲无惧,大事可成也”,更将这种超然的心境升华到成就大业的高度。君子当守正念,养浩然之气,守身克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心清如镜,方为真正的大丈夫。

 

一、情感的克制与智慧

 

       君子并非无情无欲之人,面对世间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异性之美,他们同样会心生欣赏之情。然而,君子懂得“发乎情,止乎礼”。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文人雅士对美人的赞美,如《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生动描绘出女子的动人姿态。但他们的情感表达始终遵循着礼仪规范,不会让这份喜爱演变为放纵的欲望。这种克制,源于对他人的尊重,也源于对自身品德的坚守。

 

        就像北宋文豪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却在情感上始终保持着君子之风。苏轼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王弗去世后,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名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这种深情,真挚而纯粹,没有丝毫的轻佻与放纵。同时,苏轼在与其他女子交往时,也始终保持着恰当的分寸。他曾与歌妓交往,以诗词相赠,但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对她们才艺的欣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交流,而非低俗的狎昵之举。苏轼的行为,正是“色而不淫,风流而不下流,多情而不滥情”的生动体现。他的情感丰富细腻,却又能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展现出君子的高尚情操。

 

二、人性的本质与表象

 

       “脱去皮囊,无非二百零六骨。穿上衣裳可有一万八千相”,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从生理结构上看,每个人都由相同的骨骼、血肉构成,这是人类共同的本质。然而,一旦穿上衣裳,进入社会,人们便会展现出千差万别的形象与性格。有人追求功名利禄,在世人面前极力展现自己的权势与财富;有人醉心于艺术文化,表现出优雅的气质与独特的品味;也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伪装成善良正直的模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他人的外在表象所迷惑。一些人穿着华丽的服饰,谈吐优雅,看似风度翩翩,实则内心狭隘自私;而另一些人衣着朴素,外表平凡,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善良的心灵。历史上,王莽在篡汉之前,表现得谦恭俭让、礼贤下士,赢得了众人的赞誉,被视为“君子”的典范。然而,当他掌握大权后,便露出了野心勃勃的真面目,篡夺了西汉政权。王莽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外在的表象去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君子深知这一点,他们不会被浮华的表象所吸引,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与品德。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善良。

 

三、超然心境与成就大业

 

        “观美人如白骨,使我无欲。观白骨如美人,使我无惧”,这种看似超脱的境界,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将美人视为白骨,并非是对美的否定,而是一种对欲望的超越。当人们能够摆脱对美色、物欲的执着,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在面对利益、权力的诱惑时,君子能够坚守本心,不为所动。就像东汉名臣杨震,有人深夜向他行贿,并说“暮夜无知者”,意思是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但杨震却严词拒绝,回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他这种不为利益所诱惑的品质,正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超然。

 

        而“观白骨如美人,使我无惧”,则体现了君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勇气。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境,甚至是生死考验。君子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将困难视为磨砺自己的机会。就像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他被元军俘虏。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高尚的气节。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无欲无惧,就能集中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成就一番大业。因为没有了欲望的干扰和恐惧的束缚,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四、守正念与养浩然之气

 

         君子之道的核心,在于守正念,养浩然之气。正念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指引着君子的言行举止。君子时刻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们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正直。而浩然之气,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君子品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孟子是“浩然之气”的倡导者,他认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品德,践行正义,才能培养出这种浩然之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君子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守正念、养浩然之气的精神。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生致力于传播心学,他主张“知行合一”,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王阳明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正义之心行事。他平定宁王之乱,在地方推行教化,为百姓谋福祉。他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君子守正念、养浩然之气的典范。

 五、尽人事与顺天命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君子对待人生的态度。君子明白,虽然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但他们不会因此而消极对待。相反,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刻意去计较结果,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就像诸葛亮,他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明知蜀汉国力弱小,与曹魏相比处于劣势,但他依然坚持北伐。他在《出师表》中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惧困难和失败。虽然最终蜀汉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诸葛亮的精神却成为了千古佳话。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而在于我们是否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过。当我们尽了人事,或许就会发现,所谓的天命,其实早已蕴含在我们的努力之中。

 

       君子之道,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对道德的不懈追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君子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应当以君子为榜样,在情感上懂得克制,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勇敢无畏,坚守正念,养浩然之气,尽人事而顺天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编辑/赵乃国

版权所有 《交通与法制》编辑部 晋公网安备14100002000418号 晋ICP备12000153号
邮箱:jtyfzw@163.com 版权所有:交通与法制杂志社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