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为啥是人民心中的好市长,他做了哪些惠民的好事
发布时间:2025/3/30 阅读:170
#深度好文计划#
2008年的大同古城墙修复工地,暴雨倾盆而至。时任市长耿彦波穿着沾满泥浆的雨靴,踩着钢筋脚手架爬上城墙,冲着施工队喊:“这段砖缝误差超过2毫米,必须返工!”这个画面被市民拍下传遍网络,揭开了一位“非典型官员”的执政密码——用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在争议与掌声中重塑城市命运。 一、破旧立新:从“煤都伤疤”到文化名片的生死突围当耿彦波2008年主政大同时,这座“中国煤都”正深陷资源诅咒:地下挖出的每吨煤带来8.4元财政收入,却留下500亩塌陷区和23万棚户区居民。他力排众议启动古城修复计划时,质疑声铺天盖地:“用300亿造‘假古董’,不如多盖几栋安置房!” 但数据给出了惊人答案: • 3年迁移50万居民,创造中国城建史上最大规模人口置换; • 修复古城墙7.4公里,带动旅游业收入从45亿飙升至672亿; • 新建保障房11.2万套,让矿工家庭告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蜗居时代。 当美国《国家地理》将修复后的华严寺列入“亚洲十大建筑奇迹”,当初骂他“耿拆拆”的市民开始改口:“这个老耿,拆得狠,建得更值!” 二、民生账本:把每一分钱焊在老百姓的获得感上耿彦波的执政哲学浓缩在他常说的三句话:“城建不是涂脂抹粉,要改命!”“宁挨一时骂,不背万年债!”“工程进度可以赶,民生质量不能降!” 在太原任市长期间,他留下三笔硬核遗产:
更让市民念念不忘的是他“马路办公”的习惯:凌晨突查渣土车超载,清晨带着卷尺丈量盲道宽度,甚至因发现井盖凹陷当场免职市政处长。这种“细节暴政”背后,是对市民生活痛点的极致体察。 三、争议辩证法:打破“好官”的完美想象耿彦波从不避讳自己的“专制”作风:“民主是决策过程,不是效率枷锁!”在《人民的名义》热播时,网友将他称为“现实版李达康”,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他打破了两个政治悖论:
当他在太原市长任上晕倒住院,市民自发聚集医院外静候,一位小吃店老板的话道出本质:“我们不怕官员有脾气,就怕官员没担当!” 四、耿式启示录: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城市掌舵人耿彦波现象背后,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层密码: • 从“经营城市”到“经营民心”:他证明土地财政不是原罪,关键在于能否转化为民生红利; • 从“政策创新”到“制度破冰”:太原首创“工程终身二维码追溯制”,每个窨井盖扫码可见建造者信息,倒逼质量意识渗入毛细血管; • 从“能吏政治”到“制度传承”:离任大同前夜,他逐一核对124个未完工项目交接清单,防止“人走政息”。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境界,在中央党校某次座谈会上获得高度评价:“耿彦波式的干部,破除了‘温和躺平’与‘野蛮生长’的二元对立。” 结语:城市灵魂的雕塑者当大同古城墙上响起晨钟,当太原地铁穿行在地下25米的岩层中,耿彦波早已退休。但市民仍在传颂他雨中督工的故事,就像在讲述自家那位“爱较真的大伯”。 这位总戴安全帽的市长,用二十年时间回答了一个根本命题:城市更新不仅是拆与建的物质更迭,更是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价值共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日报 法制日报 澎湃新闻网 光明网 正义网 新浪网 腾讯网 凤凰网 搜狐网 百度 沃土网 网络导报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管理局 贵州省交警总队网 山西公安交警网 法治网 中青在线 贵州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网易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