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组织机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山西兴县:村庄被拆 耕地荒芜 贺家会乡西明村村民日子越来越难过
发布时间:2020/9/2 阅读:10457

山西兴县:

  村庄被拆 耕地荒芜 贺家会乡西明村村民日子越来越难过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山西兴县贺家会乡东地村西明自然村村民的日子却因整村拆迁、退耕还林、中草药种植、危房改造等存在优亲厚友的问题使得大部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一封来自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贺家会乡东地村西明自然村部分村民反映该村在退耕还林、村务上存在弄虚作假的信函引起了注意,本网在调查中发现以下乱象:

 

    

   

    

    

   

 

    西明村是该县贺家会乡东地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44户114人的小村,其中建档立卡户15户42人。2016年该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整村移民搬迁村。从2016年到2018年三年内通过异地安置共安置贫困户11户34人,拆除建筑面积达90%左右。据村民说,当时村民直接接到村委拆迁的通知,事前并未公示,村民就连如何搬迁怎么安置都不知道,拆迁完后部分村民拿到与乡政府签订的异地扶贫搬迁拆除复垦补偿协议书是东地村委会早就拟好的,协议书上的签字、手印不是村民自己签的,就这样在评估组评估后就动用机械进行了拆迁,致使外出打工村民的财物被埋在里面。

    本网在调查中发现,这次拆迁中共涉及西明村24户73人,其中贫困户7户非贫困户17户,拆除石窑洞36孔土窑洞8孔,住房面积1143.88平方米,计划拆除完复垦土地11亩,而集中安置的只有11户,大部分住户在外租房无家可归。《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搬迁户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方式完成,让贫困搬迁户达到搬得出、稳得住、并实现能逐步致富。可是西明村只有11户得到了集中安置。村民反映说,在这11户安置户中吕玉平不是西明村的搬迁户却占了该村的安置指标。

 

   

   

   

 

    退耕还林重复计算实际面积与上报面积不符存在优亲厚友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是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退耕还林户的积极性。而西明村村民给本网反映说,该村2608亩退耕还林亩数存在虚报亩数套取国家资金的问题。据村民说,该村共有人口114人,人均11.3亩,全村共有耕地1288.2亩,其中有425亩耕地没有退,而上报的退耕还林的亩数多达2608亩,按照这样的算法就有897.3亩是虚报的退耕还林地亩数,而实际上虚报地亩数远远大于这个数,虚报的亩数补偿资金落入个人口袋,属于明显的套取国家补偿款项。同时本网在调查中得到一份东地村退耕还林亩数的统计表,该村村委主任王照叁五口之家退耕还林面积高达151亩,每年的补助款是151×500=75500元,其儿子王林春五口之家面积48亩,村支部书记吕玉明七口之家面积在62亩,他的儿子吕磊一家5口之户49亩退耕还林地,他的女儿吕秀秀4口之家面积15.7亩,对此村民认为存在优亲厚友的问题。

    为了达到虚报退耕还林的亩数,通过不惜毁旧林植新林的办法增加亩数。东地村村民王学平把个人承包的五角梁700亩荒坡转承给了大肚山林场用于植树造林,2017年4月24日,史明明(贺家会乡长王会文的亲戚)以每天120元雇佣东地村村民马桃世、马支堂、白信孩、王在成、王幕孩、马彩世等人将700亩郁郁葱葱树木砍伐殆尽,然后再植上幼苗以增加退耕还林的亩数。

    同样在中药材种植和危房改造这些扶贫项目中也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据村民说,2017年史明明以每亩20元的价格承包了红花梁、长子、高地棱原退耕还林地用来种植中药材,承包期限为3年,并承诺3年内为村民种好中药材,三年后中药材中药材扶贫资金由他领取,土地和中药材归村民所有,现在20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走进地里荒草超过人高。

    造假的问题不仅存在西明村同样的问题在该乡其他村也存在,圪凌上村的李耻则到账20000元的土窑改造款被本村村委会主任张改平通过拿走李耻则存折和身份证的办法提取这笔款项。圪棱上村暖泉自然村贺埃平的母亲房屋没有改造同样领取了危房改造款。

    本网将上述村民反映的的问题提交给了贺家会乡乡长王会文,王会文乡长答应给本网一个书面答复,可是,直到发稿时也没得到任何答复。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督查,还老百姓一个美丽祥和的家园!

来源:中国市县领导决策网

 

                                                       责任编辑  杨双平

版权所有 《交通与法制》编辑部 晋公网安备14100002000418号 晋ICP备12000153号
邮箱:jtyfzw@163.com 版权所有:交通与法制杂志社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