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警示专栏
记者有真假 监督无善恶
发布:2025/4/22 来源: 阅读:15569
 杨建军

       “记者有真假,监督无善恶”这句话看似尖锐,实则揭示了传媒行业的复杂现状与舆论监督的深层逻辑。以下从多角度深入剖析,结合具体案例与现实情况,呈现细节丰富、角度全面的解读:

 

一、记者有真假:行业乱象与职业坚守的博弈

 

       假记者乱象丛生:现实中,部分不法分子打着“记者”旗号谋取私利。他们以曝光负面新闻相要挟,向企业、个人索要钱财;或是收受利益,为不良现象粉饰太平。例如,一些自媒体账号通过拼凑不实信息、断章取义制造“新闻”,利用公众情绪赚取流量,严重扰乱传媒生态,损害正规媒体和记者的公信力。

 

       真记者的职业使命:真正的记者以追求真相、传递事实为己任。如调查记者王克勤,曾揭露山西疫苗乱象、甘肃校车事故等重大事件,用深入的采访和详实的证据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柴静在《穹顶之下》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向公众揭示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引发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广泛关注。这些记者凭借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图片为作者  杨建军

二、监督无善恶:舆论监督的双刃剑效应

 

       监督的积极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食品安全领域,媒体曝光“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促使监管部门加强执法,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在教育领域,对教育乱收费、校园霸凌等问题的揭露,推动教育部门完善政策,优化教育环境。例如,媒体对某地违规拆迁的报道,引发上级部门重视,纠正了不当行为,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监督的潜在风险:舆论监督若被滥用或缺乏理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媒体为追求眼球效应,夸大事实、歪曲解读,导致公众误解;一些网络监督演变为“网络暴力”,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和道德审判。比如,某明星因不实报道遭遇网络暴力,个人名誉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监督偏离理性轨道的恶果。

 

三、如何规范舆论监督,发挥正向价值

      记者层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媒体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采编流程和审核机制,确保新闻真实准确;记者要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深入一线调查,多方核实信息来源,拒绝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

 

       公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各类新闻报道,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转发和评论;对恶意炒作、不实信息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

 

       制度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舆论监督的边界和责任。加大对假记者、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同时保护记者合法权益和正常监督行为;建立媒体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媒体进行惩戒,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有真假,监督无善恶”,这句话既是对现实问题的警示,也是对舆论监督的深刻反思。唯有坚守新闻真实的底线,规范舆论监督的行为,才能让记者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让监督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编辑/赵乃国

 

Previous 【平安守护】霍州公安:反诈宣传进社区 筑牢防诈“安全墙”
Next 第十三届中国民间徒步节·山西侯马站圆满落幕,千余名选手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