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教师成长的双翼
贵戚坊小学教育集团北景分校 马美群
办公室里,每当谈到阅读、写作话题时,一些同事无不发出感慨。言语中,有无奈,也似有“理直气壮”——是啊,我本来想读书,但我就是读不进去;我也想写作,但我就是写不出来。无意间看到了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话,让醍醐灌顶,对于教师的阅读和写作,朱永新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翼: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则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世上有没有生下来就会写作的人?答案或许不能肯定。总说“不会写”,请说说自己是如何研究学习写作的?订阅过一份教育报刊杂志吗?即使没有订阅也不要紧,那么收集过几期学校订阅的报刊杂志?拿到一份教育报刊,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反反复复读过几篇文章?遇到一篇好文章,有没有过剪辑、粘贴、珍藏再阅读?读过一篇“似曾相识”的文字后,出现过“眼馋”“ 心动”“ 手痒”跃跃欲试的冲动吗?这一串问题似乎有些咄咄逼人,但它所测试出来的是一个教师的阅读和写作的态度,甚至是他的人生态度。
我自认是一个爱好阅读和写作的教师。哪怕至今没能写出多少有深度的文字,至少也算是阅读和写作的积极分子。
随着网络快速走进人们生活,如今像我等之类“书痴”已经渐行渐少了。当下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在一些中小学校里,恰恰是引领教师阅读和写作的报刊杂志,已经遗憾地被一些老师同仁纷纷忘却。更可惜的是,有的报纸,刚分发下来尚未打开就被扔进了废纸堆里。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殊不知,这些“废纸”堆里面却有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就来源于“接地气”的教育场域。而那些文章的作者们,正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他们自己的课堂变成了教育写作的“试验田”。如果哪位教师有心的话,可以从那一篇篇论文、随笔和叙事中,领略到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阅读那些作者的文字,可以窥见一个令人羡慕的秘密:原来这些作者就是这样从思考—实践—写作,到再思考—再实践—再写作,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当地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优秀教师的。它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南宋诗人朱熹有句话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阅读啊,就好比是那源头的活水,给教师们带来无尽的知识和智慧。
不过,刚开始阅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很多人看着看着就犯困,心里想读,可就是读不进去。别着急,只要选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书来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培养阅读习惯,就能踏上阅读之路。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教师们得挤出时间来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
阅读真的能让教师的知识储备变得超级丰富。不管是文学作品、历史故事,还是科学知识,都能在书里找到。老师们既能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又能接触到跨学科的多元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教师们在课堂上那可是能滔滔不绝,给学生们讲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把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都给满足了。在语文教学里,审美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算是教其他学科,审美能力也能让教学内容变得更有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者说,写作也能促进阅读的深化。写作的时候,老师们会发现自己知识不够用,就会主动去读更多的书来充实自己。比如说写一篇关于教育方法的文章,发现对某些教育理论了解不深,就会去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通过写作,还能把读到的知识整合运用起来,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双翅膀。阅读引领写作,写作推动阅读。从阅读中,我们能感悟写作的素材,能汲取写作营养的精华;而写作中,能发现阅读的需求。
我曾有过这种体会,在某报刊上读到一篇好文章,随即顿生出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写着,读着;读着,写着。也正是这份热情,促使着自己更加深入的阅读,反思,实践,写作。教师专业发展就一天天走向成熟,一名优秀教师也就这样通往绿色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