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即将离任,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纷纷欢呼庆祝,甚至送上了三个大花圈,可谁也没想到,几年后,他们却为当初的举动感到深深后悔……
1995年这位年仅37岁的年轻县长,还不知道自己即将与一座破败的古院结下难解之缘。
拐过一道山弯,几座斑驳的青砖围墙映入眼帘,站在已经坍塌了一角的影壁前,耿彦波望着这片废墟般的建筑群陷入沉思,这就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王家大院,曾经晋商显赫一时的见证,如今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倾颓。
就在这看似毫无价值的断壁残垣中,耿彦波却看到了一线希望,作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城,灵石早已习惯了依靠采矿来维持经济发展,漫天的煤尘、嘈杂的矿车,以及不断受损的生态环境,这些都在昭示着单一产业发展模式的隐患。
煤炭终有枯竭之日,但文化的价值却可以生生不息,站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建筑群前,耿彦波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全新的发展蓝图,他坚信,通过修复这座见证了明清历史的古建筑群,不仅能够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能为灵石县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当他提出拿出5000万元用于修复王家大院的计划时,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在这个小县城掀起,这笔相当于全县半年财政收入的巨额投入,立即引发了各方质疑,财政部门的同事直言这会给县里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其他科室的领导则认为这样的投入与当前的民生需求严重不符。
最强烈的反对声来自普通百姓,在他们看来,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城,不去加大采矿力度,反而要花大价钱修缮一座破旧的老宅,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年轻县长标新立异、搞政绩工程的表现。
面对三重阻力,耿彦波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定力,他深知,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永远依赖资源消耗,唯有文化的沉淀才能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在他看来,王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灵石县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推进这项工程,他亲自带队实地考察,研究修复方案,甚至多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工地上,然而,工程的推进并没有换来理解,反而招致了更多的质疑和非议,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对这位年轻县长的各种不满声音,有人说他不懂民间疾苦,有人说他沉迷虚无缥缈的文化工程。
1996年的第一笔修缮资金投入后,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显得异常艰难,但耿彦波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相信时间终将证明这个决定的价值,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从未动摇过最初的决心。
到了1999年,王家大院的修复工程已经投入近1900万元,视履堡、恒贞堡等重要建筑群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但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依然未能吸引到预期中的游客,空荡的院落,寂静的庭园,仿佛在无声地嘲讽着这位坚持文化复兴的年轻县长。
2000年春天,一则调令将耿彦波调往晋中市榆次区任职,在他离开的那天,灵石县的街头出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几个巨大的花圈立在路边,上面写着“欢送县长”的字样,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花圈,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一位坚持文化理想者所承受的孤独与误解。
时光总是最公正的见证者,随着修复工程的不断深入,王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开始得到各界的认可,2006年,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群终于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们带着好奇与期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座完美融合了晋商文化与建筑艺术的杰作。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的惊人数字,不仅证明了耿彦波当初决策的远见,更为灵石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昔日依靠采矿为生的煤城,逐渐转型为一座充满文化魅力的旅游胜地。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些曾经质疑过耿彦波的人们,如今成了王家大院最热情的讲解员,他们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着这座古建筑的每一处细节,诉说着这里的每一段历史,曾经的误解与不满,已经转化为对这位有远见的县长的由衷敬意。
王家大院的成功复兴,不仅改变了一座古建筑的命运,更开启了灵石县转型发展的新篇章,这座见证了明清时期晋商辉煌的建筑群,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从一个煤炭资源依赖型县城,到如今的文化旅游名城,灵石县的蝶变之路印证了文化的永恒价值,这场始于1995年的文化觉醒,不仅让一座即将倾颓的古建筑重获新生,更为当代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范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 杨建军 赵乃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