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社会焦点
重读小石口
发布:2025/3/28 来源: 阅读:233

 

2021深秋的一天,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重读小石口》。 那天村里下了一场小雨。雨后,我独自走在村南的观光路上,看着高高山坡上蜿蜒的明代内长城,看着迎面巍峨矗立的闻名山,看着身后薄雾缥缈的村庄,百感交集,久藏在胸中的诗句,霎时像一群惊起的飞鸟,展翅在丰收之后的旷野:


每当念起你的名字
我总是不由自主走进星空
想念你历史的荣光
路上的辙痕

那些刀光剑影
那些枪炮轰鸣
消融在古驿道的驼铃
传来喟叹的风声

有些爱是源远流长的
有些痛根深蒂固
残破和伤痕是岁月的脸
期待抚摸与亲吻

念起你四千多年的名字
多想点亮灵魂的烟火
那些隐藏在风月背后的故事
梦中的重逢一一读出

念到了过去的自己
祖先将一条大河接到我的躯体
传授守望故乡的密码

让心相信未来



“让心相信未来”,这句结尾是借用著名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因为自从参加村委会工作后,我强烈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童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时常穿行奔跑在村庄的一条条老巷,触摸南城门的粗粝、东城壕的厚重;聆听观音阁佛乐的呢喃、关街内卖东西的吆喝。及至少年,一个梦的萌芽顶破了斜挎的书包,混迹在晨起暮落的炊烟里,年复一年,滋养着我和我的小石口。

这辈子为小石口做点什么呢?应该把热血洒在这片土地。当时我还未读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内心的表达处于鸿蒙未开的状态,但我不知道哪来的一股冲动,让我决心守候小石口,建设小石口。以至于每当和别人争论起小石口的历史和现状时,动不动就激动得张牙舞爪、脖子青筋暴突……

直到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才明白我对小石口的梦之所因——那是一个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可是,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母亲,毕竟是老了!她老得穷困,老得落后;老得使人心疼,老得让人心不甘!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相信古老的小石口一定会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散射出她生生不息的千年荣光!


关于一座村庄的文明史,其走向存在着诸多形式的演变。纵观中华五千年朝代更替,分裂与统一轮番上演,有多少村庄在历史的烟云中,从繁荣走向没落,从此地搬到彼地,在不断的动荡中,村庄文明的河流或改道、或断流、甚至彻底消失……

而在恒山山脉,桑干河畔繁衍生息的小石口,却一脉相承存在了四千多年,其文明的火种在历史风云变幻中从未熄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小石口村南,最高的那座形似弥勒佛的山峰名叫闻名山,原因大概在于此。2019年2月,小石口村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原因一定是在于此!

小石口这座村庄文明传承的“小脚本”和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大剧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窥斑见豹,其中深耕于血肉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融会贯通等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让我由衷地自豪!

回望历史,雄浑如歌。昔日的小石口是一匹矫健的千里马,奔走在雁门关上的月光之下;是一位英武善战的大将军,挺立在重镇城楼的旌旗之中;是一帧风云剪影,让人侧目;是一缕烟火回眸,令人动容。

从夏朝起,人类文明的火种已在这里燃烧,直到明朝时期,小石口实现了由村到城的质变,在其千年的历史谱系中留下浓重的一页。

小石口,蝎子城。这句流传很久的口头禅给我们勾画出古城小石口朦胧的轮廓。由宋朝到明朝,小石口就是雁门十八隘之一。据《山西通志》记载,因小石峪是内外长城间的军事通道(大同—应州—砂河—阜平—北京),所以在明宣德年间的丁未年,朝廷在这里囤兵设防,修堡筑城。

拔地而起的小石口城,归属九边重镇的山西镇(太原镇)管辖,既支撑东北方向的大同镇,又拱卫着国都北京(顺天府)。后来商贸发展,军民相融,当今乡亲们口口相传的“十八家半”(注:十八个姓氏和一个入赘本地家族,人称“十八家半”)驻军家属,有力地促进了小石口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辉煌了明清两朝四百多年。

《徐霞客游记》之《游恒山日记》的篇幅中记录了一段文字:“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其时小石口的繁荣景象,在这些字眼里可见一斑。

这是一段充满风情的岁月,是小石口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宗教等元素相互交融,融合发展的巅峰时期。我站在南环观光路上,北瞰古城,南望长城,浮想联翩,仿佛穿越到那年那月,那人那城……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小石口城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山西镇(太原镇),八百里内长城线上的重要城堡,从筹划到建成,绝非是一年半载的事。正是这历时弥久的筑城工程,不仅为小石口带来了技术、信息的交融,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从残缺的碑记了解到筑城的艰难。修城的军队有太原卫、右玉卫,直隶好几处的千户、百户、把总,有石匠、泥瓦匠、火工、木工、油漆工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工匠集聚在小石口,其中还有不少能人在后期定居下来,有力地促进了小石口原住民的思想大解放,使原来农牧结合、产业单一的村庄,日渐形成了农、牧、商、手工业等产业多元发展的古城。

蝎子形的小石口城,规制不大,但功能齐全。在城西北大路口建瞭望楼,作站岗放哨用。同时在城西北建了规模较大的练兵教场,场口设演武厅、旌旗台、练箭沟,并设置有管理经过小石口南来北往活动的小石口巡检司。城内整个西南角建有守备衙门,俗称武衙门。衙内有大堂、二堂、守备公署、兵役舍、兵器库、军粮库等。衙门外有一高大雄伟的牌坊,上书“晋云屏瀚”四个大字,意为小石口是晋省与云中(大同)往来的一道屏障。

此时的小石口城,俨然是一座边关重镇。

小石口长城,是在残缺的赵长城基础上,又在一至七岗(从小石口闻名山下的大岗、二岗,狼峪的三岗、四岗,护驾岗的五岗、观口前的六岗、七岗)修筑了内长城,把西起应县马岚口威宁小堡、茹越口官帽城、小石口蝎子城、大石口堡、北楼口城,东到大同浑源凌云口堡,有效地连接了起来。

小石口段内长城修建得很别致,由茹越口蜿蜒至三岗、二岗、大岗、闻名山。在小石口大岗上建有中心指挥楼,两层九窑十八洞,且配备了练兵场。再结合山峦走势的显要位置设置烽火台,在峪口两边山腰等险要处设有四箭眼或三箭眼箭楼。这些建筑,对沿线峪口的战术通道起到了有效的防控,同时也对通过这些峪口进行的商贸活动起到管理和保护作用。

登临长城向北望,大同盆地西南部的美景尽收眼底。

人杰地灵,城兴业旺。作为地地道道的小石口人,我不能不将祖先的荣耀如数家珍般地一一记述。因了“十八家半”的萌芽,小石口走过几个世纪,发展到有赵、于、曹、姚、常、靳、田、宋、贺等80多个姓氏的村庄。从明朝到清初,小石口村一直保持着民风淳朴、农商并举,享誉一方的盛况。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白胡子爷爷给我“捣古”

一里半的城关大街,两边挨门挨户的商业门店,经营着来自四方的、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

城里面,从南向下有田记商店,前店后院面阔七间。贺家门店,面阔六间,店前有廊,古朴庄重。

常家门店庭院雕梁画柱,分居街道两边。一块“德重宾延”,一块“香山雅望”的金字蓝匾高悬门楣,熠熠生辉。

姚家、宋家车队强大,为便于卸货方便,大门宛若城门。

关街曹家店铺,石条地基高达1米,面阔七间,屋檐高挑,三重院落,晚上打烊,门面清一色木板封挂。

靳家商铺石条地基高达两米,一对大石狮威严蹲立大门两侧,大门台阶七层拾起,院落三重,进去如入迷宫。

有了商业运输的带动,小石口的手工业、服务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白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晚上市面依然灯火晓天。由于县城受战火影响,小石口城的繁华程度一时超过县城。

相传,康熙大帝为了鼓励全国汉人消除抵触情绪,加快发展,驾临大同。康熙听闻小石口有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常永安(其为常门四始祖),高兴地召见并赏赐了一件黄马褂,还御赐尊号“老民”。这一事件轰动了繁代、应同地区(民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小石口城里关外分属忻州繁峙县和大同应县两府管理)。

如今,沧海桑田,我从变幻的尘埃中走来。透过那年那月,那人那城,我看见斑驳的城墙夯土、残破而依然高大的烽火台,似乎还在演绎着那段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风云年代。随着山势,一条民族的脊梁依然倔强;顺着云烟,一曲文明碰撞的春歌依然悠扬。满坡的樟子松,取代了当年镇守边塞的将士。而城内的断壁残垣、老街旧屋,依然在人们的记忆和史志中闪烁,那些市井繁华在乡亲们的方言俚语、喜怒哀乐中被咀嚼、回味。



从小石口的高处,遥望雁门,由北到南连接起的边塞风情,在悠远时空的动与静、歌与泪,弥漫着苍茫,酝酿着对安宁和幸福的向往。

一村七庙,这是那些峥嵘岁月留给我们探秘先祖追求安宁和幸福的窗口。曾经星罗棋布的寺庙,大多已消失在时代变革的尘烟。殊海寺、永镇寺、观音庵、观音阁、城隍庙、龙王庙、山神庙,仿佛是约定的同盟,他们连接起历史和未来,传递先祖带给我们的祝福。

在闻名山半山腰的“西滴水”,始建于东汉的殊海寺,将自己安放在由五条山脊拼成的莲花台。唐僧西游误入默寓、白龙马跃蹄刨出龙池的传说,渲染着“深山藏古寺”的禅境意韵。

穿过古城遗迹一条长长的老巷,推开一扇普通的大门,观音庵以藏在深闺的娇羞,蓦然敞开一个别有洞天的婆娑世界,令人惊叹不已。

拥翠山下,浏净山坊跨越千年更名为永镇寺,从大唐静静露出一角诵经的屋檐。苍松古槐,直抵蓝色如水的天空。阳光从枝叶的间隙漏下来,和一地紫红色桑椹点缀着青石板路。小桥流水,掬起了一寺洗耳鸟鸣。
安宁从来不是孤独,安宁也是关于历史的纪念。捧起一心封存了塔乡烽火的安宁,洒向村北的小石口革命烈士公墓。公墓满目苍翠,庄严肃穆。一排排墓碑,仿佛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战士。这里安眠着解放应县战争牺牲的200多名革命烈士他们大多是当年的驻村部队八路军十二团的战士。

1946年,已是解放区的小石口是解放应县战争的大后方。战士们早晨从这里出发,晚上被运回这里埋葬。一面血染的旗帜穿过枪林弹雨,穿过新中国75年的风雨,留下崇高的革命信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这座公墓给新时代最好的注解,给后代子孙最澎湃的红色脉搏。

革命老区的一片红色,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底色。而在小石口,还有一个特殊的颜色——紫色。从汉代开始培植的紫皮大蒜,正是小石口老百姓送给八路军十二团的宝贵礼物。千百年来,先祖们在小石峪河流冲积扇地带,借助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培育出富含大蒜素、硒元素的紫衣战神,成为独一无二、驰名中外的馈赠佳品。古有宋辽大战、大蒜制胜,慈禧西逃、大蒜救命的传说;今有军民一家、大蒜连心,地方特产、大蒜致富的传奇。国家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石口紫皮大蒜用珍贵的品质,传承千年的健康祈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慕名而来,又随他们奔向五湖四海。

同奔向五湖四海的紫皮大蒜一样,小石口还走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1989年,原雁北地委授予小石口“文明村”的称号。兴学育人,是小石口的文化灵魂。据记载,发轫于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化,从官办国民小学、民办八德学校、应县第二完小,一直传承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的小石口学校,成为当地著名的教育品牌。穷了全村也不能穷了学校,苦了全民也不能苦了师生,是小石口教育发展的坚定信念。一户一个大学生,各行各业有精英,是久传不衰的一段佳话。

而今,校园的雏燕虽已高飞,但文化的源流不绝,兴办文明书院的畅想,已悄然在时代的潮头萌发。

追求未来,必须立足历史。重读小石口,是我以及热爱小石口、为小石口谋发展的年轻人需要做足的功课。

当大学生村干部已有四年,我早已将自己的命运和小石口死死绑在一起。与小时候不同的是,那时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爱,现在却是我要用双手亲自来建设她。

村南的观光路是我最喜欢的一条路。顺着观光路一路东进,迎面而来的是闻名山、拥翠山合抱而成的小石峪口。从人字嘴大坝向前看,在峪口正中,大大小小五座山峰一字排开,那就是传说中的“五子登科”屏。

五子登科,鱼跃龙门,似乎是对小石口振兴千年荣光的一种冥冥昭示。沿着十八弯山路,追逐这面天然屏风,不觉间,一道绿水青山的胜景跃然眼前,令人心旷神怡。蓄水量达317m³的小石口水库,碧波荡漾,光洁如镜。

在镜面上,我看见一行潇洒飘逸的字:20192月,小石口村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202311月,被省委、省政府定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小石口村乡村旅游事业方兴未艾,成为应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典型亮点。


是的,这个典型亮点才刚刚起步,这个典型亮点正是我要激荡青春、泼洒热血的阵地!

我想,奔跑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追梦人,来到小石口都会听到故乡童真的声音,都会遇见梦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小石口,有历史的厚重、地理的美妙、人文的醇香、未来的畅想。

小石口,红色圣地让我们铭记幸福从哪里来;长城古迹让我们懂得怎样建设家园;休闲康养让我们回归身体和生命的向往。

小石口,让文化交融、让文明恩养、让文运源远流长。

重读小石口,就是重读我生命的爱,以及我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

作者简介:

常仕章,男,笔名:笔语新晴。1986年生于山西应县小石口。中共党员,大学生村干部。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朔州市文联签约作家、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诗集《春在深呼吸》。编辑:杨建军  赵乃国



Previous 食品过期一两天,还能吃吗?这一种情况劝你扔掉!
Next 杨建军:数字治理的法治进路 2025年03月18日 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