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长谈路】访夏县南大里乡北大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村级路长张生贵
近年来,夏县大力支持“交通+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公路转,这些路打通了对外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把一只只“金凤凰”引进门。
北大里村位于县城以北,距夏县城区13公里,东邻中条山,231户,817人,常住人口1060人,耕地面积1938亩,主导产业是菊花、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后夏线依村而过,后北线贯穿村中,村内4条街道20条巷道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村内路肩路面干净,边沟通畅,雨污分离,村容整洁,道路配套设施完善。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山西省平安建设示范村、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近日,笔者采访了夏县南大里乡北大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村级路长张生贵,听他讲述在管好、护好农村公路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
张生贵在担任村级“路长”后,深感责任重大,深知只有业务精通,才能干好路长工作,他着力从两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领会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为民情怀,系统学习了解相关交通法律、法规,积极谋划和实施好农村公路建设。二是虚心求教身边人,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县乡开会、领导下乡调研等机会虚心请教。老百姓常讲:他跑的最多的是修路工地,请教的最多的是交通技术人员。几年下来,他也成为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专家”。
北大里村党支部积极把“路长制”机制和村级网格建设有机结合,明确由张生贵任村级路长、村委会副主任任村级护路员,把工作延伸到村级网格建设中,充分发挥网格员“源于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定期巡查——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处理问题——健全档案”的工作流程,把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村委会广场设置了与后夏线“路长”一样的信息公示牌,将路线名称、里程、路长姓名、联系方式、职责等相关信息向村民公布,方便接受村民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效的监督和评价。他讲,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下子增进了“路长”与老百姓、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带头组织网格员定期走上田间地头、入户走访,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对农村道路上骑三轮车载人、骑电动车不佩戴头盔、使用农用车和摩托车未办牌证等行为及时进行劝导教育和制止。通过微信群、广播、宣传标语、发放交通安全宣传单等方式,加强宣传“路长制”工作,把农村公路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条例,书写上墙、装订成册,组织观看交通事故典型案例,教育村民摒弃交通陋习,提高村民的公路养护意识,自觉参与公路养护管理,营造了人人爱路、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0多年来,张生贵把听党话,跟党走,帮助困难群众、学生,改变村容村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初心使命。守望一方热土,就要服务好一方百姓,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想事、谋事,用心工作,用情服务。
时光见证前行的步伐,岁月铭刻奋斗的足迹,新时代新征程上,张生贵将按照“两争一站”工作要求,继续发挥好村级路长“探头”作用,为创建“四好农村路”持续奋斗,埋头苦干、担当作为,切实把村民的期盼化作满意和幸福,为把北大里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新农村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光发热。(孙宇)
来源:山西交通
责任编辑:杨双平 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