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池村为交口县双池镇下辖的行政村,而双池镇因镇政府驻双池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双池古镇起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清末民初,作为河西唯一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便捷的交通要道,加之历朝历代都以此地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以来素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美誉。难怪当地民间流传曰:“人可不知灵石,不可不知双池”。1949年,双池镇属灵石县第四区;1958年,为双池公社;1971年,双池公社划归吕梁地区交口县;1984年,双池公社改为双池镇。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双池位于大麦郊河与康双河汇合处的窊山脚下,相传此地有龙虎二池,故得名。”双池村至今彰显了1832年的悠久历史。追溯其村名由来,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东汉末年(公元190年),中原地区发起黄巾起义,继而董卓进京洛阳。随之废少帝,立献帝,其专横跋扈、独控朝纲之举,激起天下群雄义愤填膺,十八路诸候群起而讨之。结果董卓火烧洛阳,败走长安,从此天下大乱,刘家王朝亦摇摇欲坠,天下人心虽身在汉营但心不再思汉。
由是,刘氏宗族为躲避灾难而四处流散。其中,有一支汉室官员名叫刘谦,携带家族火速外逃,率男女族丁、护兵、人夫约500余人,轻车简从,从长安起程,晓行夜宿,一路向东而进。跑到韩城时,惊闻战火四起,无奈只得绕禹门口东渡黄河,直奔山西而来。殊不知,行至晋南平川一带,亦是一日数惊。故不敢歇脚,马不停蹄地沿汾河北上。当众人来到霍州之时,又闻晋中报警。走投无路之际,突然发现汾河左边有一处大山谷(今三湾口)。为死里逃生,只能冒险走进山谷,所幸此地并无乱象,随沿着山谷,艰难行进。目睹山大沟深,乱石嶙峋,树木苍天,遮天蔽日,灌木丛生,只好派人边开道边行进。
经过长时间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一个三河交界之处(今双池),但见这里相对安全,方才命人择地小憩。因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颠簸流离,几经转徒,加之沿途战饿病逃减员,使得随行人员由原来的500余人只剩下50余人。稍事安顿,刘率便带领三个儿子和谋士心腹,徒步登山,踏勘地形,察看情况。站在山顶,环顾四野,群山环绕,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心旷神怡;俯视眼前,两池碧水,明沏亮晶,一左一右,遥相呼应。再细端详,但见左池酷似“龙形”,右池颇似“虎状“,气势磅礴,赏心悦目。由近及远望去,往东龙腾跃直逼东山,往西巍巍重岭超越云端,往南三河之水迅猛澎湃汇入黄河,往北山峦叠嶂景色壮美。瞬间,眼前铺陈了一幅碧水清池映天照、山清水秀神仙地的山水画卷,触景生情,触发灵感,刘谦惊喜不已,大声喊道:“此乃天赐家园的一块风水宝地啊!”。此念一出,敲成定局。于是,就按天生池形之地理特征,定名为“龙池”和“虎池”。然后,又以此为场景,取名曰“双池”。
时年,因此地荒无人烟,远离战事,就支草为庐,削木为架,开启了建设新家园的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90余篇。
责任编辑:杨双平 张轩浩